8月25日,CCTV的《新闻联播》突然有点不一样。这天,《新闻联播》的头条和二条,分别是“伊春客机失事”和“菲律宾绑案”,直到第三条才出现领导人的形象。
年复一年日复一日,央视惯例或“联播法则”雷打不动,受众都是看着这种“新闻”过来的,它这次“突然有变”,将两条并非特严重的负面消息排列在前,大家难免觉得事有蹊跷。依据专业的标准,媒体自主进行消息取舍和新闻价值评估,伊春空难和菲律宾绑案的排列顺序理应如是,这就是说它本来“正常”。
1986年1月29日,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发生爆炸,《新闻联播》将其列为头条,播放了足足6分钟。这是央视的一次极为出格的表现,可归纳为“三个出位”。第一,将国际新闻置放在国内新闻之前播出;第二,头条新闻内容没有突出国家领导人的形象;第三,打乱“领导很忙”、“国内很好”、“外国很乱”的报道秩序,将“外国很乱”的消息放在了优先地位。
破例、出位报道“挑战者失事”这件事,后来得到很高的评价,成为媒体高层领导的光辉典型事例,《杨伟光的央视岁月》一书,特意指出了这个闪光点。从那时起隔了24年,才有了近日这一次的“破例”。而在漫长的24年里,即便是震撼全球的大事件,也难以打乱央视新闻联播那固定的播出程序。
央视的“发布秩序”或“新闻定律”,不仅属于央视。总体而论,那种固定模式或新闻观念,有着“全国一体化”的特点,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模式。不过,这种模式能不能为受众喜闻乐见,现在看来大有疑问。前几年,一位姓杜的县委书记倒台,媒体报道了在当地居民中流传的这话:“打开电视不用看,里面全是杜二蛋”,其实这没什么可笑的,有几个地方不是这样子呢?
新闻题材取舍和轻重顺序,传统的模式有其考虑,但受众通过这种安排,有时候也会得出不一样的体会。比如,国家传媒报道外国某地发生车祸死了几个人,而国内某地因某个事故死了数十人,当地媒体却只字未提,这时老百姓就会产生这种想法:“外国人的命比咱们中国人值钱”。再如,不管发生多大的关乎民生乃至关乎公共安全的事,急着得到相关最新消息的人们,所看到的头条或抢眼消息,却总是领导人接见、巡视或说这说那……不错,这样的新闻传播端的有效传递了“领导好”的理念,完全符合“主旋律”要求,可是,这种灌输也有负面效果,比如说让人产生“官为贵”的想法。
由于透明度比较低,国内外球探体育比分:人士,历来有细致分析中国媒体外显细节的传统,包括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衣着、声调,都曾经被捕捉和剖析。这种破例的决策,其实由央视最高层拍板就可以了,更高一级的权力对其决策默认而不加追究,即可称得上有较大进步。
8月25日这天央视所表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价值标准,若由“破格操作”转为“例行正常”,其影响将是深远和广泛的,全国媒体的风格和气质将为之一变,也不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。
- 2010-02-21女工被“新闻联播”令人感慨
- 2009-08-15《新闻联播》改版以后,我更不爱看了
- 2009-07-23日全食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,OK!
- 2009-07-23日全食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,OK!
- 2009-07-21新闻联播要变脸
- 2009-06-15《新闻联播》何以成为“访谈”之焦点
- 2009-06-11新闻联播改革:公众要以平常心对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