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目前“医二代”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。根据医务专业网站“丁香园”的调查数据,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,甚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生退意,即使是那些选择了从医的“医二代”,在选择职业时也大多经受过来自父母的阻止。(7月21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 “医生力阻子女学医”,当这样的调查结果被以新闻标题的形式放大,它似乎能够获得可以想见的舆论反响。事实上,几乎每一次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后,这样的调查都会适时而出,被用来作为医患矛盾突出的一个证明。比如,前不久的一次医疗纠纷事件后,就有媒体调查得出,“近八成医生不愿意让子女从医”。但细思起来,如此调查与证明的逻辑关联未免过于简单,令人生疑。众所周知,这些年,从教师到运动员,从媒体人到公务员,都有类似的调查来试图印证“行业性问题”。以此而言,“医二代”的减少就更欠缺典型的指向意义了。 不可否认,因为现阶段医疗体制的问题,医患矛盾突出,居民医疗负担重,包括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等,确实会增加医生行业的压力,并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认可度,继而构成对其子女择业态度的影响。但是,对于子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,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很复杂,简单将其等同于医生对于自身行业的“用脚投票”,难免造成失真。比如,在同一个调查结果中,如果我们择取另一个数据——近四成的医生对于自己子女选择从医表示支持或尊重子女自己意见,调查结果给公众的观感又会大不一样。 有必要看到,种种有关“二代”的调查,总是有意无意预设了一种前提,即从业者希望自己的后代从事跟自己一样的职业才是正常,反之则是不正常。这种推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,仍是传统“接班人”思维的延续。但在一个市场经济与逐渐开放的社会,个体所面临的职业选择已非往日可比,一个人对于职业选择所考虑的因素也会相应增加,人的主观性在增强,加之社会流动性的提升,“二代”现象的减少几乎是一种必然现象。 而从整个行业来看,医疗从业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医,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对于医疗行业的态度。比如,与调查数据形成对比的是,医学专业招生仍保持平稳,即便是医患矛盾多发的临床医学领域,依然最受欢迎。从这个角度看,过于强调从医生的视角理解医疗行业,则有可能呈现出“当局者迷”的假象。调查显示目前医生中的“二代”现象较少,这个结果不排除有作为医生的父母的影响,但还有一个原因更不容忽视,现今的从医者都需通过高考的高概率淘汰机制,这对于任何个人来说应该是平等的。可见,不想从医与能不能从医又是两回事。 毋庸讳言,现今医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必须得以解决,它远未达到理想中的职业与行业状态,也理应变得更好。而医疗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业,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正视的话题。但用如此调查来反证医疗行业的问题,不仅结果上可能被夸大,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很容易构成一种医疗行业的自我污名化,加剧社会性情绪的对立。当然,如果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,类似的调查所反映的各行各业都对于自己行业的评价不高、荣誉感低,其所对应的社会性浮躁或满意度降低,其实是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、国民幸福度不高的一个注脚,这倒值得剖析与研究。但显然,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行业性问题,则显得过于狭隘。 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,新闻中的一个细节,我倒以为更值得关注。那就是一位支持子女从医的受访者坦言,“当医生没什么不好,不仅越老越吃香,万一家人有个不舒服,还能帮得上忙。”如果“帮得上忙”仅是指医生个人对于家庭的照料,可以理解,但如果指“有家人在医院方便找关系”的话,这样的心理显然更耐人寻味,也更能反映医疗行业所面临的真问题。 |
相关阅读:
- [ 07-22]何必强求“医二代”
- [ 07-11]厘清胎死责任切忌情绪化表达
- [ 07-03]别急着否定钢琴进医院
- [ 07-01]“2.4分钟看1个病人”问题不全在医生
- [ 07-01]“用心灵感受对方疾苦”
- [ 06-30]医院勇于担当 更需制度“点赞”
- [ 06-25]“32小时手术”能否消弭医患隔阂
- [ 06-12]以医院分级治疗给医患关系“减负”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